9月份,中俄两国第一所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迎来首届新同学。根据规划,学校将建设成为一所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深圳市发展创新驱动和高新科技产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这是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落户龙岗区的又一大力作。近年来,龙岗区顺应国际大学发展规律与全球创新创业新趋势,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进战略、“强区放权”改革等战略机遇,借鉴硅谷等先进地区经验以人为本构建科技创新圈,围绕国际大学园高端创新人才聚集、乐业、安居的重大需求,以营造创新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增强创新资源“密度”、提升科技创新“浓度”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集聚与整合优质大学资源,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发挥国际大学园的区域“智核”功能,引领深圳东部中心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举措
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栖息地激活主体创造力
“龙岗依托经济特区的深圳气质,自身具备了敢闯敢试、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基础,并拥有客家文化底蕴,有条件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龙岗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龙岗区将着重营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着力降低创业成本,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包容各类奇思妙想,宽容“叛逆”、“异端”精神,打造成各类“黑科技”、颠覆性创新的策源地和试验场,吸引一大批具有多元文化、敢于冒险、创造力强的年轻人前来创业,形成具有鲜明龙岗特色的区域个性。
“一个创新网络拥有规模宏大、层次高端的创新资源是营造创新生态微循环的基础。”基于此,龙岗区将以搭建要素齐备、沟通顺畅、联系紧密的创新网络为重点,充分激活主体创造力,加强对人才、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并更加注重创新资源之间的交流互动、开放合作和信息通畅,强化引入的创新资源与本地经济和产业的紧密耦合,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
“国际大学园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于国际顶尖创新人才的吸引依然缺少有效承载体,未来要在国家、全市大科学工程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竭力争取,通过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建设,促进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向龙岗迁移。”该负责人表示,将以集成各类机构合力建设人才承载体为重点,着力提升人才承载能力和规模。同时,强化对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创客空间、产业综合体等各类社会主体引进人才的激励,发挥其对各类科技创业人才的承载和服务功能。
除此外,国际大学园未来将着重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生态环境,重中之重是加快建设能够与高端科技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服务体系和发展环境,尽早形成对高层次人才的强大吸附效应。
目标
打造“四区一地”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1.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主动担当国家科教体制改革使命,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评价、学科建设、民主管理、经费募集和使用等向世界一流大学通行标准看齐,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建立健全促进师生教育、科研、创新、创业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全国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提供示范。
2.特色化办学与人才培养引领区。把特色学院建设作为龙岗区推动校企融合、产教结合,加快培养紧缺的高素质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经验,对接国际科技企业(华为、腾讯等),将产业知识、实用技术、企业培训引入课堂,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打通人才培养路径“教育-就业(创业)-科研-产业化”的全链条,实现“建立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前沿产业,创造一个新增长点”,引领我国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与发展方向。
3.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深圳国际大学园作为龙岗区“三高一平台”主阵地,依托各国际大学发挥资源“虹吸”效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配置,鼓励大学或大学联合企业设立产业研究院、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快院士科研中心建设,吸引一批院士开展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成为龙岗乃至深圳的“人才高地”,发挥领军人才资源吸附和引领带动作用。
4.创意创新创业创富生态区。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创业苗圃,引导和集聚创业导师与天使投资人。降低创业门槛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配套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大学园“宜学、宜研、宜业、宜居”综合生态环境,吸引留学生、创客、企业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集聚。建立顺畅的“校-企”孵化、“校-企”人才供给和“企-校”回馈、“企-校”联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以深圳国际大学园为人才源、孵化源,推动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并和国际大学园紧密互动的微循环。
5.原创思想与“黑科技”策源地。创新创业的源头是创新思想,原始创新和洞见力是“双创”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大学园要努力营造自由的思想氛围,看似“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都应得到包容。要发挥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霍普克洛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等诺奖、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的前沿引领作用,支持源头技术转化,鼓励在“黑科技”、“无人区”尖端领域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