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总则
1.1目的
1.2遵循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适用范围
2、分类和分级
2.1自然灾害的定义
2.2自然灾害分类
2.3自然灾害分级
2.4预警发布
3、组织机构和职责
3.1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3.2应急工作组及职责
4、预测和预警
4.1信息监测与报告
4.2预警
5、应急响应
5.1分级响应
5.2基本响应程序
5.3扩大响应
5.4应急结束
6、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理
6.2 社会救助与保险
6.3调查和总结
7、保障措施
8、宣传、培训和演习
8.1 公众宣传教育
8.2 培训
8.3 演习
9、附则
1.总则
1.1 目的
为了更好建立完善应急体系,全面提高处置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2 遵循原则
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及《开云手机web版登录入口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云手机web版登录入口防洪预案》、《南湾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
1.4 适用范围
2.分类和分级
2.1 自然灾害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造成危害和威胁的各种自然界的变异事件。
2.2 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2.3 自然灾害分级
根据龙岗区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处置范围标准对照表,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自然灾害划分为一般(IV)、较大(III)、重大(II)、特别重大(I)四个等级(具体见附件4)。
2.4 预警发布
按照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按一般(IV)、较大(III)、重大(II)、特别重大(I)四个等级发布,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3.组织机构和职责
3.1 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见附件1)
街道成立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该机构是处置自然灾害事件的具体指挥机构,受街道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指挥小组领导,总指挥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副总指挥由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主任担任,成员由街道有关领导、森林防火指挥部、“三防”指挥部及各居委、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完善自然灾害专项预案,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置自然灾害事件,开展专业应急演习和应急宣传教育工作。
3.2 应急工作组及职责
为提高处置效率,迅速开展工作,根据自然灾害处置过程要求,成立现场指挥部,下设9个应急工作组。
4.预测和预警
4.1 信息监测与报告
4.2 预警
5.应急响应
5.1 分级响应
5.2 基本响应程序
5.3 扩大响应
因自然灾害事态的发展形势严峻或影响进一步扩大,目前采取的应急救援能力不足,需由多家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部门同时参与处置工作的,先期负责处置工作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部门应及时向街道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指挥小组报告,但现场组织者仍以先期负责处置工作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部门为主。街道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指挥小组根据事态发展负责协调和指挥其他相关单位参与应急工作。若本级应急能力仍然不足时,请求区应急指挥中心给予协调和补充,直至事态得到完全控制。
5.4应急结束
处置工作完毕后,现场指挥部应及时判断适时宣布应急工作结束,其发布权限按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处置权限执行。
6.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宣告应急工作结束后,街道主管单位和各职能部门应及时会同或指导开展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收集污染物、清理现场、卫生防疫等环境处理以及物资和劳务征用补偿等工作。
6.2 社会救助与保险
6.3 调查和总结
调查评估组应对事发原因、处置经过、损失、责任单位、援助需求等作出调查评估,并写出调查评估报告上报街道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指挥小组。
对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上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处置突发事件中瞒报、漏报、迟报以及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保障措施
本预案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值守保障、通讯保障和社会动员保障,均按照《南湾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执行。
8.宣传、培训和演习
8.1 公众宣传教育
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公众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公布报警电话,向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知识讲座,在电视、网络等开辟应急宣传公益栏目,在中、小学校普及自然灾害应急课程等方式,让公众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8.2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培训班;各社区居委应组织辖区单位开展应急常识培训。
8.3 演习
制订各类自然灾害应急演习方案、计划,组织各专业和相关单位进行合成和协同演习;各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单位、各社区居委要制订专项或辖区演习方案并组织演练。演练应从实战角度出发,深入发动群众参与,达到普及应急知识和提高应急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