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康在扎纸龙。
在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中,龙被视为吉祥的化身,民间百姓一直把龙当作是负责下雨打雷的神物,纸龙舞作为国内最古老的舞龙品种之一,深受百姓欢迎。
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平湖纸龙舞队伍,只要逢年过节,便会在平湖街道各个社区舞动起来,为居民们送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餐。纸龙虽由篾扎纸糊,但无论怎样腾挪,龙身都丝毫无损。纸龙华丽舞动的背后,离不开手艺人的钻研——刘氏平湖纸龙的传承者刘荣康已经坚持了41年。
匠事:
41年坚持传统工艺
刘荣康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娓娓道起扎纸龙的功夫:龙的骨架由竹篾制成,“皮肉”由纸做成,身上的色彩用彩笔绘成;用竹片扎成龙头、龙身后,糊裱上宣纸和牛油纸,再漆绘上鲜艳油彩的“龙鳞片”,鳞片上贴上金银色纸,一条彩色的纸龙才大功告成。
纸龙舞表演结束后,纸龙便会被抬到河流侧畔举行化龙仪式,纸龙灰随流水而去,意为“祥龙归大海”。虽然每条纸龙的最终归宿都是河流,但刘荣康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即使是他这样的老艺人,完成一套龙头还是要20多天,扎成一条纸龙更是要历时数月。
早在1975年,刘荣康便开始和师傅学习扎纸龙。刘荣康说,纸龙的形状没有固定模式,编纸龙没文字记载,靠的是代代口口相传,终归还要靠领悟。
相比如今市面上量产贩卖的舞龙道具,平湖纸龙的每个细节都充满历史感。
半截龙身的鳞片贴纸至少要用一个上午来完成,如果出现失误便要割掉重画,“在这个环节我还从没失误过。”说起自己的手艺,刘荣康语气里满溢着的骄傲,有着老手艺人独有的坚定与可爱。
传承:
细节让纸龙“活”起来
随着时代发展,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刘氏平湖纸龙渐渐被年轻人所遗忘。现如今,跟随刘荣康的两个学徒,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虽然偶尔也会发出几声感慨,但刘荣康却没有就此放弃,反而在日复一日的扎纸龙工艺中温故而知新,不断改良传统纸龙工艺。
对手艺的细微改动都是为了让传统“活”得更好,传承得更久远。
让刘荣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改动在2011年。当时,一个想法钻入刘荣康的脑中:给纸龙加一对耳朵。中国龙的形象中,龙是“耳似牛、鳞似鱼、腹似蛇、足似鹰”,但刘氏平湖纸龙的传统做法却并没有加上龙耳。为此,刘荣康尝试着为新扎的纸龙装上了一对耳朵,整个龙头的神态果然更加饱满。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老人们的反对:“平湖纸龙可从来都没有耳朵!”当年,装上龙耳朵的纸龙在上台表演之前,就在老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拆掉了耳朵。
“在纸龙形象的改进方面,我们有过很多次实践,也有过很多次争论。”在刘荣康看来,没有争论就没有进步,随后几年,他和徒弟们继续坚持龙耳的制作,并尝试让人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后的纸龙让大家越看越顺眼,最终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现如今,刘氏平湖纸龙不仅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更被评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传承有了进一步保障。但刘荣康仍有担忧:“愿意学扎纸龙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很难找到这门技艺的后继传承人了。”